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杨磊:迎刃而解背后的自我打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当前位置:首页 > 先锋榜样

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杨磊:迎刃而解背后的自我打磨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8日 来源:

杨磊制作服务材料。 马冬雷摄影

2013年夏天,杨磊怀揣着气象梦来到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2020年,34岁的他获得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称号。“我不聪明,但很努力。”这是杨磊的自评。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年轻的杨磊凭的是冲劲和韧劲。

2006年,杨磊报考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出于对物理的极度喜爱,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大气物理专业;由于表现优秀,杨磊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应聘到预警中心是2013年,那时单位也刚刚成立1年左右。”杨磊来到了同样充满朝气的集体,立志要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

提起杨磊,单位同事的第一个评语大多是“勤奋刻苦”。工作上遇到难题,他就会学习钻研直至攻克难关,这是杨磊一直以来的习惯。入职两年,杨磊被聘为预警中心首批领班预报员;又过了两年,杨磊成为单位里最年轻的首席预报员。

2016年,一次难得的机遇“砸中”了杨磊。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邀请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究员师春香作报告。作为东北区域数值预报团队的一员,杨磊在会上作了关于LAPS的汇报。听完汇报,师春香觉得眼前这个小伙子不仅知道LAPS资料怎么制作,还会将其用于日常业务,于是邀请杨磊到自己的团队做访问学者。

当时还是助理工程师的杨磊心里乐开了花,但困难随之而来。“2017年初,我和爱人要回老家举办婚礼。做访问学者,3月就得去报到。”刚新婚就要离家半年,杨磊犯难了。

“当时虽然心里有些波动,但我知道这次机会对他来说很珍贵。”妻子孙丽是杨磊的大学同班同学,她明白这次机会对丈夫来说多么难得,所以全力支持他。

杨磊放下包袱,前往北京专心致志搞研究。工作节奏快、强度大是师春香团队的特点。白天开会多,科研的时间十分有限,杨磊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分析数据、编程。“师老师的年纪和我母亲差不多,每天晚上她都工作到很晚,我们实验室的所有人都被她的科研态度所感染。”杨磊说。在这儿的半年时间里,杨磊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对待科研工作也更加执着。

回来后,杨磊将新技能应用到辽宁的LAPS系统建设、数据研发当中,实现了本地GNSS水汽、风廓线雷达等新型观测资料的融合,同时将辽宁5部雷达的径向风数据进行融合,在辽宁预警短临预报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目前,在融合观测资料种类方面,辽宁LAPS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这里面都是他的宝贝数据。”同事蒋超指着杨磊办公桌上的4块硬盘说,总容量有16T的硬盘里装的都是杨磊这几年积累的数据资料。在办公桌另一侧,则堆满厚厚一摞论文期刊。

“6点到8点,单位没什么人,我能全身心投入,做自己想做的事。”早晨的时间,杨磊格外珍惜。凭着聚沙成塔的精神,他从业务骨干逐步成为预警中心新技术带头人。

数据资料如何应用到预警短临预报当中,在极端重大天气过程中发挥作用,杨磊通过不断探索,制作出精确到乡镇和智能网格单点的探空产品,弥补当前三维气象观测资料的不足。作为省级首席预报员,每次重大天气过程,杨磊都要进行技术把关。2020年8月31日至9月1日,辽宁东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局地出现短时强降水。

“庄河有个碧流河水库,受之前台风“巴威”影响,水位接近警戒线,如果是50毫米左右的降水就不需要泄洪。”杨磊回忆当时的情景。因为涉及水库是否需要泄洪,杨磊压力陡增,他根据水汽异常变化、LAPS三维气象条件的快速演变等技术指标判断,这次过程非常有利于形成暴雨,综合对流形态等因素,杨磊果断决定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经过仔细分析,这次总共发布5个单站暴雨红色预警。

提前3小时发布5个单站的暴雨红色预警,这在辽宁还是首次。最终,5个地方全部出现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其中有4个在3小时内达到100毫米以上的暴雨量级,杨磊的心这才落了地。精准预警的背后,是他长年的技术经验积累。

实在又踏实肯干,这是部门领导对他的评价。在杨磊看来,压力来自于能力的不足,需要平时不断打磨自己,面对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作者:马东雷 责任编辑:苏杰西)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