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中国气象局观测司
发布日期: 2017年06月12日 2017年06月12日 文号:气测函〔2017〕68号
效用状态:有效

观测司关于印发实施观测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函

各直属单位,科技司,华云公司:

为贯彻落实2017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关于加快发展智慧气象、推进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要求,发挥高新技术在观测系统的科技引领作用,我司组织编制了《实施“观测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工作方案安排开展工作。

观测司

2017年6月12日

实施“观测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2017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关于加快发展智慧气象、推进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要求,发挥高新技术在观测系统的科技引领作用,按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初步实现观测智能化的目标,实施“观测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实现观测智能化的技术突破,为观测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装备、储备基础。

一、现状分析

(一)观测装备智能化不足

目前,我国基本地面观测要素启动自动化观测,探空雷达完成更新换代,新一代天气雷达逐步覆盖全国主要地区,卫星组网观测实现全天时、全天候,雷电观测、GNSS水汽观测、空间天气观测等新型观测设备不断投入业务。但是,观测装备的远程诊断、控制和在线标校能力不足,导致监控、维修、计量标校等装备保障工作效率低下。

(二)新观测技术应用滞后

随着装备制造、信息传输等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探测手段将进入观测业务系统,低功耗、高精度、可见光、红外和微波全波段组合观测技术、无人飞行器下投式探测技术、固态发射机和相控阵雷达技术已经在国际气象观测领域开展业务运行,但我国在新观测技术试验、评估和业务试用方面能力不足,新观测技术难以直接进入业务应用。

(三)装备研发创新能力薄弱

依托国家科技计划、气象行业科研专项等,在高精度气压和湿度传感器国产化、云能天观测自动化、自动探空系统、双偏振天气雷达、固态发射机、气象卫星高光谱和微波载荷、气象卫星辐射定标、大气环境模拟实验舱等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但是研发成果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核心业务技术、核心元器件、新技术应用、新型探测技术储备不足。

二、总体目标

以业务需求为牵引,系统设计智能观测体系架构;以企业为主体,发展智能观测装备和智能观测模式;搭建技术转化、中试平台,实现智能技术业务转化;初步建立地空天协同观测能力,大力提升观测系统的整体效能。

(一)突破智能观测关键技术,基于国产高精度、高可靠性核心器件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常规气象观测装备的智能感知与在线标校功能。 

(二)实现气象雷达等大型气象观测装备运行与维护的远程支持能力,实现遥感观测装备针对指定气象目标的跟踪观测能力,实现不同观测装备按预设模式进行程控运行和协同观测的能力。

(三)逐步实现基于要素关联分析的天气实况快速自动判识和观测质量诊断,自动调整观测模式、进行协同观测的技术,开展智能观测模式试验应用。

三、总体原则

(一)统筹规划:以业务为牵引,以科技为支撑,远近结合、立体综合,引导社会优势力量参与,统筹设计气象观测技术体系架构。 

(二)开放合作:发布智能观测技术研发计划,创造开放环境,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集中目标、合作研发,快速推进观测技术发展。

(三)改革创新:以突破现有观测技术瓶颈为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优势,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研发智能化观测技术。

(四)稳步持续:观测技术发展引领观测业务的发展,是气象业务发展的基础储备,坚持“列装一代、研发一代、探索一代”的观测技术发展思路,确保气象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任务

观测司组织,以企业为主,广泛调研、深入讨论,确定智能化观测装备技术架构及其观测模式;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技术架构开展科技研发、定型、试验;加强中试、检测等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智能化观测装备和模式转化效率;开展智能观测设备和智能观测模式等协同观测试验,提升气象观测综合水平。

(一)系统设计智能观测技术体系架构,开展智能化观测标准预研,制定发布智能观测技术研发计划。

(二)研发智能高精度传感器和组网控制系统,完成地面观测设备自动化改造,具备远程支持和综合诊断功能。

(三)升级改造天气雷达双偏振、固态发射机技术,逐步实现远程控制和程控功能。

(四)推广自动放球系统,发展探空在线定标和远程控制技术,探索气象雷达、卫星导航体制探空技术。

(五)研发和储备高时空分辨率、高光谱、微波探测等新型天基探测载荷。

(六)研发大型装备自判识、自适应、自调整和协同观测的技术,发展新型地基遥感和下投式探空技术,实现技术储备。

(七)建设气象装备试验测试基地和质量检测平台,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形成相关人才队伍。

(八)分批逐步开展针对目标的、地空天协同的观测试验,为综合观测奠定技术基础。

(九)其他先进技术及装备。

五、组织与职责

为系统推进观测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统筹协调各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资源,决定成立工作组、需求分析组和技术实施组,明确分工职责,实施节点控制开展进展督促。整体组织职责框架如图:

(一)工作组

由各相关内设机构分管领导、直属单位分管领导、直属企业领导、相关处室的主要人员组成。负责组织编制工作方案、智能观测技术架构、新型装备技术标准和建设装备研发转化平台、质检中心能力。

组  长:李  麟

副组长:杨兴国(科技司),曹晓钟(探测中心),张鹏(卫星中心),王晓云(华云公司)

成  员:冯冬霞,何勇,探测中心、卫星中心、华云公司、气象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等相关单位业务处主要负责人。

(二)需求分析组

由探测中心和卫星中心牵头,气象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等单位参加。负责调研和分析业务对装备的需求,编制业务装备需求,指导技术组编制智能观测技术架构,协助技术组编制装备技术标准,组织开展业务评估和试用。

组长:曹晓钟

副组长:张鹏

成员由组长、副组长自定。

(四)技术实施组

由华云公司牵头,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参加。负责编制智能观测技术架构和装备技术标准,编制实施计划,开展装备研发、试验、定型,配合开展业务试用和评估,完成技术储备、应用。

组长:华云公司1人

副组长:按照装备类别经研讨指定

成员由组长自定。

六、进度安排

1、顶层设计阶段(2017年)

针对社会、行业和企业宣传智能化观测行动计划工作思路、目标,组织企事业单位、以企业为主体,以业务需求为牵引,经深入调研和讨论,设计制定智能观测技术体系架构,明确技术路线和计划,经审阅后对社会印发公布。

2、创新研发阶段(2018-2019年)

以企业为主体,按照智能观测技术体系架构,开展创新研发。创造良好的检测、环境等基础支撑条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开放创新、百花争鸣,引导智能观测装备和观测模式的全面发展。创新、测试、中试和改进完善并举,加快智能化进程。

实现常规气象观测装备的智能感知与在线标校功能。实现气象雷达等大型气象观测装备运行与维护的远程支持能力。同步制定智能观测装备和模式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定,奠定业务推广基础。

3、转化试验阶段(2019-2020年)

按照测试、中试结果开展新型观测技术、观测模式业务试验,综合考虑开展协同观测,初步形成建立地空天协同观测的能力,大力提升观测系统的整体效能。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协调配合

观测智能化行动方案是一项系统性强的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调配合。中国气象局观测司要做好牵头组织工作,工作组、需求组、技术组各司其职,按照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的职责分工,行动一致,上下联动,左右配合。

(二)建立会商机制,保证实施进度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和进展情况上报制度,工作组牵头组织会商,及时跟踪实施进度,协调存在问题,需求组、技术组要按照工作安排定期上报进展。

(三)依托项目建设,落实经费投入

利用中国气象局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小型业务项目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对研发、试验基地、质检中心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