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 改天换地兴伟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年芳华

新中国成立 改天换地兴伟业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8日 来源: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这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油画《开国大典》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进京赶考——

  制定大政方针

  从西柏坡到香山,再到北京城,难忘的足迹印证着共产党人改天换地建立新中国的不凡历程。

  19491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不久,周恩来便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安排人员赴北平,为党中央进驻打前站。

  19493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听取并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七届二中全会后,323日,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由西柏坡迁至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1949325日,到达北平当天下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当晚,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民主人士,共商国是。是日夜,中共中央主要机关正式进驻香山。

国画《北平解放》局部,描绘了1949年,在群众的簇拥下,人民解放军整齐的队列井然有序进驻北平的场景。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政治协商——

  绘就宏伟蓝图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走向最后胜利,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在香山双清别墅住所,毛泽东一方面运筹帷幄,指挥解放全中国各项战事不断取得胜利;一方面广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

  19496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有23个单位、134名代表参加。筹备会选举了它的常务委员会,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是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筹备会的任务是,完成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各项必要准备工作。常务委员会下设6个小组分头开展工作,分别负责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起草新政协的组织条例,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等工作。

  中共中央对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十分重视,194971日纪念党的第二十八个生日后,就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彭真、林伯渠、聂荣臻、李维汉任副主任。经过充分讨论研究,拟定开国大典由三大议程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和人民群众游行。

  1949917日,筹备会第二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一致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会上,毛泽东激情洋溢地描绘出新中国的美好前景,也指出了其核心基础:人民。

  19499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召开,来自46个单位的662名代表中,共产党员约占44%,工、农和各界的无党派代表约占26%,各民主党派成员则约占30%。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大会期间,各方代表畅所欲言、平等协商。例如在讨论国旗方案过程中,大家就讨论得非常热烈。

  在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暂时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立法职能,所通过的共同纲领决定了国体、政体和各项基本政策,为新中国正式成立奠定了制度基础。与会代表怀着参与开国盛事的使命感,对大会各项议案进行充分讨论和民主协商。会议决定:确定新中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将北平改名为北京,确定代国歌和国旗等;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49930日下午6时,会议全体代表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代表们一一执锨铲土,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开国大典——

  走上壮阔道路

  194910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为了这一盛典,各项准备工作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训练参加阅兵仪式的各兵种部队,准备要放的礼炮、礼花,城楼和广场的会场布置,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顺利升起,以及组织30万群众有条不紊地参加庆祝,所有筹备工作都有专人负责。直到101日天蒙蒙亮时,周恩来还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做最后的检查,然后又来到广场审视了整个布局。

  1949101日下午2时,刚刚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布就职。15点,30万军民在天安门前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激昂奋进的旋律,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声音传遍了天涯海角,震撼了神州大地。

  在随后举行的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各军兵种组成的步兵、炮兵、战车、骑兵与飞机方队等,一一接受了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检阅。当天,在受检阅的飞机上,人民日报记者陈柏生从空中见证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她在报道中描述道:“四点三十分,北京出现在我们眼前。琉璃瓦的宫殿,红色的墙门,整齐的街道,这庄严的人民首都,今天被红色的旗帜所掩盖,愈加显得庄严美丽了。摄影机响了,天安门出现在机翼下面,数不清的红旗和黑压压的人群连成一片,地面的装甲部队正缓缓行进在司令台前。”

  入夜后,由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等组成的30余万人游行队伍,高举红旗涌向天安门前,欢呼的口号响彻云霄。参与其中的市民群众也纷纷表达了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第二天,《人民日报》刊发的报道《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中,记载了记者对几位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有的说,今天要来看看这“万年不遇的大喜事”,有的感慨:“共产党来了,各行各业全组织起来了,这该是有多少人呵!”

1949102日的《人民日报》 来源:CFP@视觉中国

开国大典上阅兵仪式 来源:新华社

参加开国大典的工人队伍 来源:新华社

  一波三折的广场旗杆修建

  在开国大典筹委会确定的三项议程中,无论哪一项,首要的问题都是选定场地。最初选择场地时,曾考虑天安门广场和西苑机场两处。经过周密对比研究,筹委会最后选定了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中华北门及其东西两道南北走向的红墙之间,直到金水桥前凹形的空场,其南北长百余米,东西宽七八十米,远没有现在这么宽大。

  89日至14日,北平市举行第一届市民代表会议,会上作出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遵照这个决议,北平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制定了天安门广场整修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项:一是,整修广场场地供群众集会用;二是,修补东西长安街道路供游行的群众队伍和阅兵式军队通过用;三是,粉刷天安门城楼;四是,在天安门广场最适合的位置设计并修建与天安门城楼顶一样高的旗杆,供大典时升国旗用。四项任务中的第四项为重中之重。全部整修工程必须在9月完成。

  整修天安门广场场地,主要是靠北平市各界群众义务劳动实现的。共青团北平市委筹委会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在910日星期六下午组织4300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义务劳动。消息在报上和各学校一公布,两天时间内,就有18000余人报名。各校只好采取抽签办法决定谁能参加。91015点,劳动开始。在广大学生的影响下,北平市各界群众纷纷来到广场,参加义务劳动,广场很快就旧貌换新颜了。

  建旗杆是整修广场工程四项任务中的重点,完全由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北京市建设局相关技术人员主持这项工程。当时,筹委会提出要求:国旗自动升降,升旗时间要同国歌演奏时间相协调,国歌奏完,旗升到顶,并自动停止。原来,设想旗杆要与天安门城楼顶等高,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加上时间紧迫,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变更。

  技术人员到自来水公司选了四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用钢管,套起来焊接到一起,只能做到22.5米高,报经上级批准后,按这个修建。施工人员日夜加班,靠搭脚手架,把22.5米高的旗杆竖起来,在底座上固定牢,同时安好了自动升降装置。在装上旗杆前,对这套装置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调试,基本做到了正常运行,时间上也符合要求。

  为了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升旗开关,他们又在修补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道路时,预埋了一根横穿马路的钢管,导线通过钢管横穿马路,沿金水桥越过金水河,从城楼东南角引到城楼中央,在那里接上一个开关按钮。经过多次试验,确认自动装置运行正常了,施工人员才撤了旗杆四周的脚手架。

  930日,在正式启用前,技术人员做最后一次试验。没想到的是,旗子升到顶了,马达还在转动,结果旗子绞到杆顶的滑轮里撕破了,卡在里面退不下来。这时,脚手架已经拆除,无法修理了。

  这下,可急坏了大家,马上向建设局领导报告。很快,调来了组建不久的消防队。可消防队架起的云梯比旗杆顶还低好几米,根本够不着。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提议找来两位善攀高、颇有些名气的搭彩棚的高手。他们到现场一看,二话没说,冒着危险从云梯爬过去,再攀到杆顶,把旗子从滑轮里取了下来。

  技术人员又连夜进行多次试验,直到101日凌晨,终于有把握保证升降装置正常运行了。但是,他们还是怕“万一”再有意外。经报请大典指挥部批准,又准备了一套保障措施,即:开会时,让一个人守在旗杆下,万一再发生旗子升到顶自动装置不停的情况,便立即手动切断电源使升降装置停下来;另一个人守在天安门城楼安装开关电钮的三脚架边上,以便从技术上保障升旗顺利完成。

  (文字根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整理)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